
新湖南客戶端3月6日訊(通訊員 唐孟明 何麗)近段時間,東安縣搶抓晴好天氣,實行“駐點服務、質量巡查、群眾參與”的三位一體監管模式,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,確保不誤農時,讓“糧田”變“良田”,助力春耕生產。
在東安縣蘆洪市鎮西江橋村高標準農田建設施工現場,工程技術人員一線指揮,機械轟鳴 ,推土機、挖掘機、運輸車在田間里來回穿梭,推土、裝載、運輸土方,調整田形,不一會兒就平整成田塊,而在排水渠建設現場,工程車在運送石塊原材料,幾名工人在對渠道堆砌、灌槳、挖土護坡,到處是一片忙碌的身影。山和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現場負責人孟濤介紹道:“我們正在加班加點施工,現已完成工程量約70%,預計四月中旬完成施工后,將立即交付使用”。
農田經過高標準建設后,將水、土、田、林、路進行綜合治理,改善農田灌溉及耕作條件,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,讓“糧田”變“良田”,“小田”變“大田”,“碎田”變“整田”。
今年,東安縣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4萬畝,總投資6400萬元,項目區涉及蘆洪市鎮、鹿馬橋鎮等7個鄉鎮31個村,將有效促進農業增效、惠及農戶近萬戶,助推鄉村振興。“高標準農田畝產能可提高50公斤以上,每畝綜合收益可增收300元以上”。東安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陳明明告訴記者。
項目實施以來,東安縣農業部門和項目鄉鎮緊密配合,明確專人專班,抓協調服務、施工進度和項目管理,各個項目點加大人員和機械設備的投入,千方百計搶進度、趕進度,不誤農時、不誤春耕。東安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 陳明明說道:“項目完成后,可實行田成方,路相通,渠相連,達到旱能灌,澇能排,可全域實現雙季稻生產”。
東安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和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,為了扎實扛牢糧食生產的政治責任,縣里不僅建立健全了從縣到組的農田四級管護網絡和五級田長體系,而且出臺了《東安縣高標準農田項目建后管護辦法》等一系列文件,每年安排200萬元以上投入冬種,安排500萬元以上投入冬修,通過實施土地治理,建設田間道路、灌溉與排水系統等措施,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,為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夯實基礎。
責編:田文
來源:東安縣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